我与上证报的故事│龙润东方:一位读者的投资理念养成记

2021-09-13 10:05: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柯迪

 

 

  一张《上海证券报》,

  结缘金融研究生涯


 

  1997年,作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撰写各种学术论文是一个绕不开的坎,这就需要阅读各种经济、金融专业书刊、期刊。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投资基金的国际比较》,重点研究全球投资基金系统理论。为此,我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在系列研究过程中,自然接触到《上海证券报》公募基金相关的研究文章和动态数据。也正是这年,我应用了在复旦期间学习的知识和研究积累,参加ISC国际论文竞赛并获奖,应邀赴瑞士参加第27届圣加仑国际经济管理研讨会(与会者包括德国总统赫尔佐克、瑞士主席柯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吴敬链)。


 

  一张《上海证券报》,

  开启股海研究人生


 

  也是1997年,上海的老百姓因为认购证、老八股初偿甜头,炒股的热情空前高涨。有时路过复旦大学南区研究生宿舍附近的证券营业部,里面人头攒动,上海的爷叔大妈们趴在电脑机子边,几个头撞在一起看行情,大屏幕上滚动着红红绿绿的数字,闪闪烁烁甚是神秘。但我和大部分同学虽然在读经济,还没有经商或炒股的经历,我一边在图书馆读着巴菲特、彼得林奇等美国著名投资家的证券投资书籍,一边跃跃欲试:既然来学习经济,如果连股票都不懂,不是纸上谈兵吗?我于是鼓动了四位志同道合的男同学,热血沸腾地凑足几万块钱,准备“杀”入股市练摊,美其名曰“复旦四少帅”基金。


 

  虽然摩拳擦掌,但四人实际无从下手。眼花缭乱的上市公司,真真假假的小道消息,到底该选那只股票作为标的?我们常常争论不休。当时忙于学业,我们获取上市公司信息的渠道比较局限:一是靠听收音机播报行情,一是靠看报纸了解大势。比较来说,听广播信息零散,各取所需,形不成系统看法,争论时又拿不出足够服人的证据。还是读报纸好。当时转角的报亭在卖《上海证券报》,我立在街边翻了翻,几个版面很合胃口:有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新闻报道,有上市公司新闻,有市场行情分析,也有面向国际的综合类理论文章,比如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等,很符合我们研究生的阅读习惯。于是《上海证券报》成了我们少帅基金的御用报纸,每周定时去报亭买回来,谁有空谁先看,遇到好的信息圈划出来,课余就进行探讨,寝室里因此常常回荡着我们“指点江山”的声音。还记得1997年2月因为一个突发事件,情绪反映到二级市场上,人心浮动。少帅基金该走还是留?我们做了激烈讨论。当时我作为负责操刀的基金经理最后认为:不应该撤离证券市场,相反还应该大胆买入或继续持有。我们继续持有“四川长虹”,当月取得17%的收益,首战告捷。


 

  一张《上海证券报》,

  伴随投资研究行业


 

  2001年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博士毕业以后,我曾在位于上海陆家嘴船舶大厦的中科联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上海期货大厦的中泰证券前身天同证券所属天同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分别担任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期间除了证券投资外,我也参与过股权投资,法人股的拍卖,证券经纪公司的协议转让、宏观经济的分析、营业部总经理和投资顾问培训等。其时,《上海证券报》的内容也日臻丰富,从常规版到各类专题版,乃至基金版、券商版、保险版都有,你所能想到的投资品类它都替你想到了。另外还推出了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等联手打造的《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中国经济十大预测报告》、《上市公司白皮书》等系列研究报告。《上海证券报》依然是我日常阅读必备的专业报纸之一。记得在上海参加国有法人股拍卖会的现场,我就是拿着《上海证券报》法人股拍卖指引,按图索骥。由于当时的信息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纸媒在投资研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券商工作期间,《上海证券报》的最新信息就成了每天晨会必备的重要参考。


 

  一张《上海证券报》,

  养成龙润东方投资理念

  从读书时养成的看报习惯,一晃坚持了二十四年。耳濡目染,渐渐自己也俨然是一本“行走的书”。《上海证券报》从传统纸媒到网站APP再到新媒体公号,各种阅读途径越来越便捷,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成为构成上海这座城市浓厚金融氛围的美好音符,为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着杰出贡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肩负着培养各级领导干部金融素养的重任。我曾运用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支持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金融实验室授课,平时的金融研究和金融课程设计,除了查询中国证监会年鉴等,也常查询来自《上海证券报》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这些来自各部委、各金融监管局、各金融企业的领导干部学员,怀揣问题而来,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各抒己见,促使我边研究边实践边思考:证券投资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投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的影响有多大?我把研究的投资理念与未来展望跟学员分享,具体概括为“龙润东方”四个字,即“龙行天下,东方欲晓”。巴菲特曾因“做多美国”而成功分享了美国经济三十年蒸蒸日上的丰厚成果,现阶段我们更应做多中国“龙”。从2019年注册制改革开始,证券市场特别是科创板推出,在突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技封锁,加快国产研发,进口替代方面成效卓著,可谓“东方欲晓”——投资中国,就是与祖国共成长,我们相信未来三十年必将迎来中国快速发展的高光时刻。聚焦“龙”头成长行业,与行业成长“龙”头共成长,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感谢《上海证券报》坚持不懈地为一代又一代中国股民进行投资者教育,为他们提供专业、详实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也感谢《上海证券报》二十四年的贴心陪伴,让我在投资领域一路学习、一路思考、一路成长。值此《上海证券报》三十周年庆典之际,特记录心路历程以示留念。


 

  柯迪于2021年9月12日于上海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