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证报的故事│屠光绍:绵延30年的不解之缘

2021-10-08 10:21:5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光绍

 

 

  细数我与上证报的缘分,竟然已快30年!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从事资本市场相关工作起,就与上证报结下不解之缘。我的人生和职业生涯,虽历经几个不同的阶段和岗位,但都与上证报有深度的合作和互动。可以说,上证报记录了我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也见证了上证报逐步发展和发挥重要贡献的过程。

        

  可回忆的故事有很多,首先是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工作阶段。

  我是1997年7月担任上交所的党委书记和总经理的,其实我去上交所的时候,上证报已经从上交所的所属单位变为由新华社管理、独立经营的财经媒体了,但因为特殊的历史渊源,上交所和上证报关系依然密切。我记得当时上证报的陆国元总编辑来拜访我时,还很客气地说向我“汇报”工作,表示上证报要一如既往地为上交所做好服务支持工作。当时我到上交所还没几天,就对上证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由于我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时,正值交易所管理体制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刻,各方都非常关注,担任上交所总经理3年左右的时间,上证报对于上交所的业务发展,给予了全方位、有效的推介和宣传。

  比如1997年年底,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上交所从浦西搬迁到了浦东的证券大厦,这既是上交所自身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更是浦东开发开放以及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要标志,上证报就此做了全方位有高度的报道。

  再比如,根据资本市场发展需要,我到上交所工作后,监管部门对上交所的发展方式、规范运行、自律管理以及风险防范都提出了要求,上交所的很多工作措施和安排都是通过上证报等媒体向市场沟通和介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很快适应并推进上交所总经理的工作,促进上交所与市场各方的相互了解和互动,上证报给予的帮助是积极而有效的。

  第二段工作是2000年底,我回到中国证监会的工作阶段。

  先是担任秘书长,后来担任副主席,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证监会的办公厅一直是我分管的部门,办公厅也负责联系媒体。所以我又与上证报有了更多更广泛的合作。特别是证监会开展的部分工作,有关证券市场的改革、开放、规范,多是通过上证报这样的媒体来披露、宣传,证监会也是通过上证报了解市场情况、听取各方意见的。

  我重点回顾在股权分置改革当中与上证报的一些互动。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非常重要的基础制度的改革,股权分置的存在有其历史原因,股票市场建立之初有其必然性,但随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股权分置的存在就越来越制约资本市场的功能,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从2005年开始,到2007年基本结束,股改历时两年多时间,当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市场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股权分置基本得到了解决。这对于资本市场影响深远。具体过程当中特别需要市场各方形成共识,需要不断解决市场关注的各类问题,所以证监会作为具体负责推进改革的部门,要经常性的与市场交流和沟通。而我又担任跨部门股改领导小组的副组长,需要经常出面协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感受到上证报特别重视改革,特别善于报道和观察,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一起推进了改革的进程。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筹备和推进阶段,上证报将我关于改革需要兼顾投资者共同利益和不同投资群体的各自利益,就像几个人吃火锅的比喻概括为改革的“火锅论”。在改革中,如何让大家既能形成合力,又考虑参与者的不同利益?这就如吃火锅:大家围桌一块来吃火锅,每个人口味是不同的,但把水烧开是共同需要,水开了,大家才可以各取所需。

  股改是一项功在长远、但短期有阵痛的工作。后来我还提到“种草”和“种树”的比喻:种草是短期可以见效的,种树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股改恰恰需要有种树的精神,因为要经历阵痛,但是又必须要坚持推动。上证报帮我很好地概括成“种树论”。这些生动的概括和叙述,通俗易懂效果较好,可见上证报的水平和独特的视角,很善于将一般的道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媒体语言,让大家很好地接受和理解。

  

  第三段是2007年底,我到上海市政府工作,八年多时间,金融一直是我分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也与上证报有很多的互动。

  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即国发〔2009〕19号,以下简称国务院19号文件)发布。提出了2009年到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这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进入2.0版本的一个非常标志性的安排。

  上海要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要以金融市场体系为重点,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尤其要以资本市场作为核心。怎样做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工作?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地方政府既要能争取到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更要善于在地方营造环境,形成合力。特别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过程中,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重越来越重要,怎样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创新?上证报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一是国务院19号文件发布之后,如何理解好文件意义和落实好文件精神,我当时写了篇1万至2万字的长文章。这个文章在哪里刊发?很多媒体均表示希望能发布,但最后是在上证报的显著位置发布,且引起广泛关注。我想,首先,是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受关注。其次,因为我作为上海市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以个人名义发文,大家也非常感兴趣。第三,与上海证券报的影响力分不开。这篇文章能在上海证券报刊发,并不是偶然的,是基于我对上证报的了解和上证报对我的关注,是这样一种历史渊源而促成的,所以这份报纸我至今还保留着,视为纪念。

  二是我在上海分管金融工作期间,上海的金融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上证报的报道从不缺位。比如上海率先推出了省市层面的金融创新奖,建立首个省市层面的跨金融各行业金融业联合会。还有2013年的自贸区建设中,金融又是一大重点……上海证券报都做了及时、充分的报道,有效地推进了工作。

  第四个阶段,是我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工作的时期。

  中投作为国家主权投资基金,主要是进行海外投资。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非常快,外界也非常关注中投的海外投资布局。对于中国企业出海、海外投资的不断加码,上证报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跟踪报道,当然对于其中的中投公司也给予了特别关注。至今记得,我们当时做了中投海外投资的五年规划,启动了新型的双边基金,如中美、中英、中法等多个双边投资基金。是对过去投资经验的总结,也是适应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变化的需要,调整和完善原有的投资方式。就此,上证报对我进行了专访,对于中投的变化也写了重磅的文章,对于推介、介绍中投的海外投资现状和促进更好的海外投资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值得再提的是当下这个阶段。近年来我离开领导工作岗位,到政协担任政协委员,也参与一点金融教育和研究工作。在新的人生阶段,依然有上证报的一路同行。念及此,我内心也非常喜悦!

  每年两会期间,上证报对我提采访需求,我都非常重视,因为上证报的采访重点和采访主题有很强的前瞻性,有相当的深度,也非常具体。所以每年两会期间,我都有和上证报的互动。

  过往多年,上证报的年度重要论坛,除了较少的特殊情况,我也基本都参加,体现我与上证报的不间断互动。

  回首过往,一些重要工作时刻,上证报都是重要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我既为上证报取得的成绩和对资本市场的贡献感到鼓舞和高兴,也对所接触的上证报记者的水平和能力给予高度的认可。

  感怀与上证报的30年不解之缘,我衷心期待我们的故事没有完结,还能继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