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证报的故事│洪灝:与上证报砥砺同行
同为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与《上海证券报》的不解之缘几乎贯穿了我的求学和执业生涯。在这个充满着历史因缘际会的时代,所幸有《上海证券报》并肩相伴,砥砺同行,使我得一良师益友,谆诲切磋,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问教于对外经贸大学时,彼时刚刚创刊不久的《上海证券报》已然蜚声业界,成为我开拓财经视野、了解市场动向的不二之选。随着我远渡重洋,负笈海外,投身金融业界,我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关注有增无减。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资本市场衔枚疾进的发展本身就是不容忽视的话题所在。在这场吹彻神州大地的变革春风中,《上海证券报》凭借专业详实的分析、深入浅出的报道发出一记记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奠定其在专业财经媒体中毋庸置疑的执牛耳者地位。作为《上海证券报》的忠实读者,我珍视感念这一篇篇倾注了编辑记者无尽心血的报道,它们为我提供了管窥中国宏观经济奇迹、把握产业发展脉搏的独特视角。
2009年,我毅然踏上归国之旅,回到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线开启自己职业的新篇章,也和《上海证券报》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我的第一站是到北京担任中金公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成功研发出中金第一个股市量化模型。彼时,国内策略分析领域尚未有一个获得市场共识的系统方法,业界有人用基本面分析,有人用技术分析,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片喧嚣嘈杂的景象正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从无到有、筚路蓝缕的生动缩影,也令我对自己的职业底色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分析师的工作并非左右市场、影响市场,而是帮助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市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很多时候确乎可以改变经济大潮的方向。十几年后的今天,国内策略分析领域无论是从方法论抑或是专业度衡量早已大有改观,我相信这一切正是奋战在业界一线的“拓荒者”们勠力同心的成果。
在这段拓荒的峥嵘岁月里,怀着共同的使命和信念,研究机构和证券专业媒体的深度结缘、互相成就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注入不竭动力。十年前我南下中国香港,于香江之畔加入交银国际继续钟爱的研究事业。交通银行和《上海证券报》并肩作战的项目不胜枚举,关于“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的发布与报道便是其中生动的案例。
自2010年10月起,在大半年的酝酿和筹备之后,交通银行与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合作每两个月发布一次“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力求为社会公众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居民财富增长的态势、了解未来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提供洞见,以及为政府、监管部门制订政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做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每一次调研结果的发布都有幸获得《上海证券报》的关注,凭借其专业细致的报道和平台传播力,我们得以逐步建立起指数的口碑和影响力,在收获关注度的同时也使得指数的发布如投石入水,涟漪自来,激发起市场对于相关议题更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这亦是指数发布的初心所在。
在指数发布会上,围绕相关议题我们还会举办圆桌论坛,邀请业内才俊齐聚一堂各抒己见。自2016年起我一直积极参与其间,也由此同《上海证券报》的编辑记者团队有了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今年2月最新一期(即63期)《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发布会暨圆桌论坛上,我与《上海证券报》的老友们如期相约,在会后的采访交流阶段,我们就A股市场的极致分化问题进行了酣畅淋漓的探讨,这不是简单机械的你问我答,而是互有启发、彼此补益的大脑风暴,凝结着我们思维结晶的相关报道也得到交银客户群体的交口称赞。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我们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而这一切都与《上海证券报》团队对求真务实一以贯之的追求密不可分。
尽管工作性质使然,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与数据打交道,但正如思考务求研精毕智,我对待文字的态度也是一丝不苟,每一份研究报告的立意都如同全新的创作。在笔耕不辍的职业生涯中,《上海证券报》评论版、网站博客等为像我这般义无反顾投身于研究洪流的拓荒者们提供了观点争鸣、激扬文字的绝佳平台。在和而不同的思维碰撞中,我也有幸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业内好友。
事实上,在风云激荡的三十年间,《上海证券报》这一“百家讲坛”见证了一批批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建言献策。当年提出的诸多政策性、方向性的真知灼见,在往后的岁月里逐步得到落实和印证。今日播下种子,他朝由后人发扬光大,定能结出改革之果,这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的改革者境界。而向市场发出清晰的理性声音,也正是我等研究员心驰神往并上下求索的职业境界。
大道至简,知难行易。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拘泥于俗性,有前瞻性、开拓性且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的鲜明观点愈发成为稀缺资源,也恰恰是优秀分析师的价值所在。在研究员越来越不敢挑战市场共识、提出富有争议性的观点的当下,不受预期一致性的迷惑、保持不随波逐流的市场判断理应成为研究员的自我职业期许。回顾我回国以来的数次发声,我的很多预测都与当时的市场共识大相径庭,但最终皆得到市场验证。通过与《上海证券报》的交流采访,那些当时看上去与共识格格不入的见解得以为更广泛的群体所知,引发更激烈的观点碰撞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求真问道的过程本身就是极富意义的。
诚然,随着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面对惊涛拍岸的变革浪潮,一场传统媒体的深刻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过去这些年来,我见证了《上海证券报》以破釜沉舟的胆识和魄力不断走出舒适圈,在一次次华丽转身中实现绝地突围。这份决断于我心有戚戚焉。在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经济理论与时俱进的今天,就我个人而言,现阶段最大的职业危机感源于自我知识体系的提升——可能每半年就必须更新换代一次。然而在变与不变之中,无论是策略研究员还是专业财经媒体,专业度永远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过去十年间在频繁往返于内地和香港、与媒体密切交流的行程中,每每与《上海证券报》的编辑记者们相见,都如老友畅叙,他们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非朝夕之功的专业素养总是令我印象深刻。
三十载栉风沐雨,《上海证券报》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浩瀚长卷上拓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凭借其无出其右的权威性和专业度为业界树立起一道标杆;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瑰丽图卷徐徐展开,在这片天高地阔的发展新格局中,三十而立,一切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