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长:让资本市场成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4-03-08 14:40:42 来源:上海证券报·上证投资家 作者:

  杨成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和未来经济发展主线。近年来资本市场通过系统性制度改革,发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大量中长期资本投向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领域和新业态,在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绿色发展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能力,尤其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上的引领作用,强化资本要素与技术、数字要素深度融合带来的倍增效应,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一、打通两大循环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核心要打通“教育、人才、科技”以及“科技、金融、产业”两大循环。“教育、人才、科技”循环旨在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借助高质量人才储备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明确把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当前进一步强化“教育、人才、科技”循环,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力度,加快优化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布局,完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加强课程体系融通,形成逐级递进、产教融合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落地,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快改革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以长期激励为核心,淡化短期考核,同时建立健全科研活动容错机制,减少科研人员研发创新的后顾之忧。

  畅通“科技、金融、产业”循环的关键在于以金融服务为纽带,尤其是要发挥资本市场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推进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近年来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以科创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服务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底,科创板已服务566家企业上市,累计股权融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创业板服务上市公司1333家,累计股权融资规模超过2.1万亿元。借助注册制改革,大量高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经济企业获得嫁接资本市场服务的机会,为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当前进一步畅通“科技、金融、产业”循环,一方面要持续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多元资本体系,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加大投小、投新、投早的比重,发挥地方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及各类科创成果转化基金的引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应,通过专业的资产定价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流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领域,推动创新资本形成。

  二、以科创中心为载体 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武汉和西安三个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西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载体,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对内引流和对外辐射作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要充分发挥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一,要从顶层制度层面健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法规条例,推动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完善技术要素交易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和配套细则,加快建成区域一体化的技术交易市场,加强与国外重点技术交易所深入合作,健全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网络,促进双向技术转移与创业孵化。其二,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对科技创新的综合服务能力。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快建立多层次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拓展服务业务类型,包括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技术评估等,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组织形式,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质量,推进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其三,要充分发挥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金融市场优势,发挥资本要素在推进技术、数字、管理等现代要素聚集上的引领作用,通过要素聚集形成集成创新效应。

  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依托,强化新质生产力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传统产业的赋能。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打造以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为核心的“西部菱形创新圈”,以郑州、武汉、合肥为引领的“中三角创新高地”,以黑龙江、长春、沈阳、辽宁为核心的“东北创新走廊”。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等各类创新要素,构建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创新技术合作模式,逐步形成以高校院所为源头、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模式。要充分发挥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技术引导推动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快推进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区域股权市场的建设,探索城市群内企业的跨区域挂牌及交易机制,并引导其积极融入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加快提升区域金融市场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新兴产业的能力。

  三、资本市场要加快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和任务,也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领域。当前资本市场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或不足。比如对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的估值定价能力还有待提升,金融投资与产业投资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投资逻辑尚未达成共识等。接下来资本市场要加快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引领作用,提升市场包容性,加快完善对新要素的估值定价体系以及对新产业的研究能力,努力消除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在逻辑认知上的分歧,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流向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

  提升资本市场的制度包容性,为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更多嫁接资本市场服务的机会。科创板要发挥服务硬科技企业的定位,不断完善对核心技术驱动型企业、生物科技、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的服务体系,从多元化上市条件、健全信息披露规则、透明化审核机制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创业板要发挥服务“三创四新”的定位,推动更多传统行业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及加大科研来实现转型升级,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要加快提升对新要素的估值定价能力。科创板、创业板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规则,引导上市公司主动加大对科技创新及创新要素信息的披露程度,引导证券中介机构积极对接全球数字、科技资产的定价规则,加快形成科学、合理、规范、多元的新要素、新资产、新经济的估值定价体系。通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数字智能化及绿色转型等领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加快消除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在认知逻辑上的差异,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上形成合力。要围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重大产业领域加快构建区域型、产业型、市场型、战略型沟通平台,推动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群体间加强沟通交流,技术专家论证好技术路径,企业家做好投资收益风险评估,减少金融家投资的障碍。同时金融投资机构也要加快补齐产业发展、技术变革、数字化投资三大领域的研究短板,强化金融从业人员对技术、数字等新要素的理解,更多从产业发展的新视角来理解和认识新质生产力。要认识到懂技术才能投技术,推动金融投资与实体投资同向发力,让资本市场成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