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只有不被“选择”羁绊,才能“做出好选择”——读《做出好选择》

2021-03-24 15:00:3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null

  只有不被“选择”羁绊,才能“做出好选择”

  ——读《做出好选择》

  ◎朱玉强

  《做出好选择》
  马华兴 王 鹏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年1月出版

  虽然人们常说美好的人生取决于奋斗,但人生的选择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在职场,我们只有不断地为已经遇到或即将面对的问题做出好的处置选择,才能专注适宜的行业和岗位、避免面试受挫后的彷徨、化解与同事的冲突、理性面对不公的待遇和及时做好被裁员前的应对预案。在从事了10年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后,马华兴、王鹏最近联袂写作了《做出好选择》一书。在这本书中,两位资深职业咨询师为广大职场中人如何为自己做出好的职业选择,提供了不少深刻、有效、务实的思维路径。

  寻因溯果后,好的选择“其义自见”

  对于“做出好选择”,作者认为决策者不要在“选择”这一表层苦苦思考、纠缠和忧虑,而要弄明白“选择”的背后意图、深层逻辑和多角度思维。读者会发现,在作者分析的一些案例中,如果读者能够与作者一起迂回到“选择”的背后,剖析清楚“选择”的背后意图,那么不待作者说出正确答案,读者自己就可以做出“好的选择”。

  比如,对于是否逃离北上广这一热门话题,就有咨询者问作者:“我是应该留在北京努力拼搏挣钱,还是回老家过平淡生活,随遇而安呢?”如果只从“走”或“留”这一层面来权衡、选择,人们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这是因为无论是走还是留,都各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可是如果从探究“走”和“留”的背后动机,选择的眼界就会豁然开朗。作者就是跳出对“走”和“留”的纠缠,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你的需求是什么?你的这种需求到底在大城市容易实现,还是在小城市更容易满足?同时,作者还提醒人们注意,生活的选择是有代价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因为,你要想收入高、快速升职加薪,那难免要忍受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你要想生活和工作相平衡、稳定有安全感,那你就得接受职业上升空间缓慢、收入常年无变化的结果。所以,要选择哪一种生活,既要看到自己得到了什么,也要看到自己将失去什么。否则,如果只看收获不看付出,就算得到了,日后也会心有怨气、后悔不已。分析至此,是“走”还是“留”最终要看,哪种方式能否更容易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及自己对收益和代价的权衡。因此,“走”或“留”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是因人而异的。在书中,作者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但给出了一条理性的解题思路,书读至此,读者也会在心中做出“好的选择”了。

  作者除了帮助读者在“选择”上把握大方向外,还提醒读者要从行业机会和自己的性格偏好入手,理性分析留在大城市或去往小城市的优劣。比如,年轻人若选择去小城市,就要注意小城市生活节奏慢、稳定但商业机会少。所以,作者建议这样的人要侧重考虑公务员、国企或者事业编制方面的工作,尽量别折腾,好好享受生活、过日子才是正事。另外,小城市的确定性比较多但变化小,因此,进取型性格的人可能会感到很憋屈,甚至会觉得生活很无聊,但防守型性格的人反而觉得很安全。对此,作者认为,这两种性格本身没有好坏,关键要看与所处的环境是否匹配。生活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要看你的性格更适合哪种生活。

  弄清话外音,就可轻松化解“2选1”

  在职场中,人们时常遇到“2选1”的选择性问题。比如:原有部门取消并入新部门,那我是该留下还是离开?老公要我别工作了,他要养我,我该信吗?是努力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是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我要不要做自由职业?我该不该考公务员?对于这些职场中常见的选择题,很多人理所当然地秉持“非此即彼”的决策思维。然而,这种惯性思维不仅不能使当事人做出好的选择,反而会陷入左右为难、不置可否的痛苦抉择中。其实,问题和答案之间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在作者看来,那些看似选择的问题,背后都不是“2选1”那么简单。因为,一切选择题的背后其实都是开放性的问答题。只是提问者的大脑会偷懒,会把更系统的思考简化为两个选择。大脑的这次偷懒,反而让人无所适从。于是,作者给出了一个解开这种思维死结的方法。那就是把诸如“去还是留”的“2选1”问题,转化成“你的未来要实现什么目标?”之类的问答题、简答题。这就需要弄清“2选1”问题的话外音。然后,再基于未来的目标,将“你的未来要实现什么目标?”转化成“你有几个选项来实现目标”的多选一的问题。最后,再分析这些选项哪个能更有效地达成目标。这样,“2选1”的问题就轻松解决了!

  以“原有部门取消并入新部门,我是该留下还是离开?”这个问题为例,作者从“调整认知”、“积极等待”、“选择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在进行“选择问题”分析时,多数人会纠结于“我是留下还是离开”。对此,作者指出,这么想等于又中了大脑的“圈套”。因为,大脑为了避免费劲,很善于把具体的选项直觉化。比如,遇到危机时,要么战斗,要么逃走。这是基因留下的策略。这种策略曾经带来了好处,但在现代文明中却制造了大量的错误。在此案例中,“留下和离开”实际不是两个选项,而是一堆具体的选择:留下踏实干、留下混日子、离开到A公司去、离开自己创业、离开待在家里。只有列出了这些具体的选项,选择者才能理性评估利弊、分析后果。再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引申出来的具体选项,其背后都是同一个问答题。这个问答题就是:怎么做才能实现职业收益最大化并达成职业目标(比如,三年后完成某某项目,解决某某问题)。最后,把上述那几个具体的选项与问答题所谈的职业目标进行对照,思考哪个选项更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至此,“好的选择”就轻松地产生了!不过,“选择”的答案同样不定,也是因人而异的。

  作者在这里将那些原本看似无解的选择题转化成思路开放的问答题,并通过对这些问答题的解答,来帮助那些陷于“2选1”思维困局的人解脱出来。

  直击职场痛点,“好选择”俯拾皆是

  《做出好选择》一书,不仅授人以渔,引导读者通过自觉、理性的逻辑思考来“做出好选择”,而且还务实、接地气地授人以鱼,直接“手把手”地向读者传授了具体、实用的职场生存、发展的建议。该书为读者解析了职场上常常遭遇的37个痛点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包括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规划、职场上的人际矛盾、职业发展与晋升、工作去留的权衡。

  比如,“为什么我很努力了,就是赚不到钱?”便是一个让很多职场白领苦闷不解的问题。对此,作者给出的答案简明而通透,“努力决定了赚钱的下线,但决定赚钱上线的,却是方向。”随后,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解释。

  作者先是通俗地解释了“职业的本质”,即一个人的职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根本上在于这个职业解决了别人的某个问题。比如,出租车司机解决了你想出门但是懒得走路的问题。人们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烦恼,即能解决最好,不能解决也可忍耐。另一类是大麻烦,即不解决很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存,但解决了就很享受。据此,作者接着提出,要赚钱就要“解决小烦恼靠量,解决大麻烦靠质”。如果孤立地讲这句话,太过抽象,对此作者又进行举例说明。作者有一个朋友是精神科医生,想出来创业。他曾找作者咨询,打算做个培训课程来解决白领的睡眠和压力问题。可是作者劝他不要这么做。因为睡眠和压力对白领来说只是“小烦恼”,如果他开课程和咨询,收效可能并不理想。但是作者建议这位医生可以用营销手段带来流量,以此解决这个“小烦恼”。比如,这位医生可以写书、做网课,不过价格要定得便宜,靠低价多走量,达到薄利多销的结果。如果非要做培训课程,则可以面向高考生或考研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因为对这一群体来说,睡眠质量和压力都是“大麻烦”,他们愿意付出更高的报酬来解决这个“大麻烦”。所以,如果医生能够为此投入时间精力,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可以按需求定价。这位医生听了作者的建议后,就写了一本教大家改善睡眠的书——《秒睡》,结果很畅销。

  最后,作者又进一步总结,好的盈利模式是“全都会”,也就是“小麻烦”、“大烦恼”都不放过、都解决。但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思考自己要解决谁的“大麻烦”,又该用什么产品解决谁的“小烦恼”。方向对了,努力才真的会赚到钱。

  《做出好选择》一书针对读者在职场上经常遇到的麻烦、烦恼、困惑,进行了有效的答疑释惑,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工作建议,帮助读者在选择职场发展的路径时,能够“做出好选择”,进而走出困境迎来职场发展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