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经济学,生活才会更美好——读《一本书读懂从来没懂过的经济学》

2021-05-17 11:59: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法)吉勒·拉沃


  (法)吉勒·拉沃 著
  卞婉钰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3月出版

  ◎朱玉强

  虽然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但学界关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在经济学界,持有完全相反论点的两个经济学家却可以同时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这种在自然科学界不可能发生的尴尬现象,从侧面说明当今经济学的体系中确实存在一些矛盾、异议的领域。法国经济学者吉勒·拉沃所著的《一本书读懂从来没懂过的经济学》以法国1945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作为例证,重点讨论了长久以来解决欠佳的失业和公共债务问题,以及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环境恶化和不平等问题。该书通过揭示、讨论有限的几个经济发展难题,向读者暗示任何问题都可能属于我们“从来没懂过的经济学”,也默默地向读者呼吁,要弄懂经济学并努力解决那些棘手的经济难题。
  不懂,就会盲目决策
  失业和公共债务问题是迄今为止长期困扰世界的两大经济学难题。虽然经济学家们倾尽力量研究这两个问题,却仍然不能很好地予以解决。作者则在书中重点探讨了这两个问题。
  例如,法国的失业问题很严重。法国的失业率自1982年起就再也没有低于8%,甚至经常达到10%。2015年,法国约有600万城市人口注册了官方就业指导中心网站,这意味着从18岁至65岁成年人口中的六分之一在这里注册。为了降低失业率,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很青睐“降低劳动成本”。不过,由于他们没有弄清经济学的失业问题,使人们遭遇到“工资收入与创造就业的悖论”。原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曾提出:今天的企业利润就是明天的投资和后天的就业机会。即欧洲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资节制”是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该观点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预期的投资增长最后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当工人工资不再增长后,家庭收入也不再增长,于是家庭消费受到限制。对此,作者的反问让那些盲目支持“降低劳动成本”“工资节制”的人很是哑口无言:企业只有在出现新的客户需求时才会投资,可是如果当商品都卖不出去时,企业为什么要开一家新的店铺?
  事实上,雇员的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骤降后,企业利润占社会财富分配的比重急剧提升,获得的国民财富蛋糕变大了,可是这并没有起到人们预期的促进投资的作用。作者认为,由于企业的产品没有销路,所以“工资节制”不会减轻欧洲的失业问题,反而更有可能加剧失业。
  不懂,还是在装糊涂?
  最可怕的是,有很多人因患得患失而对经济学揣着明白装糊涂。这也间接产生了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加剧的生态灾难和经济不平等现象。
  作者在书中提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急于增长?”》的报告(国内翻译为《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该报告认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永恒的增长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建立在将可用资源消耗殆尽的基础上。由于该报告发布以来一直充满争议,所以它也可视为人们没有读懂的经济学。虽然如此,该报告提出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却是现实中真实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及此报告,就是要警示人们重视、解决生态失衡、环境恶化问题。
  作者将生态失衡与经济不平等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二者是彼此加剧的关系。一方面,最贫穷的人受到油价、食物价格上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因为他们的房子最便宜,所以地势可能较低。当气候变化引起洪水时,可能他们的房子会最先被淹没。另一方面,越富有的人消费越多,他们所做的无用消费对环境是巨大的破坏。这种浮夸的消费方式是为了与众不同,希望其他人效仿。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人为了占有、享受最新潮的手机、电脑、服装等产品,而去消费和浪费。在此,作者运用了辩证思维,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准确地审视、分析了生态失衡与经济不平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堪称该书的精彩一笔。
  对于环境保护,作者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尤其是倡导开征碳税。这是因为碳税可通过提升化石能源的使用代价,来大规模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二氧化碳的排放会提高全球的气温。为了争取平等,特别是经济平等,作者只重点提了一个建议:提高赋税。因为高额赋税可用于支持公共服务,保证公共服务的质量,还可以通过对私有财产征高额赋税来保持经济循环的开放性。作者认为,没有人能够到达无人可及的特权位置,人们应通过勤劳工作而不是房租、分红来获得主要收入。
  作者的征税建议虽然用意良好,在理论上也可行,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得到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积极响应和执行。因为征税会损害个人、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对被征税特别是高赋税很是抗拒。而欧美政府为了获得执政支持,也不会轻易加税。于是,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些个人、企业和国家政府会患得患失,对征税之类的经济学理念装作无知、糊涂。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固然承认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他也认为人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人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如果只顾私利而不能推动公益,甚至损害社会利益,那这样的“经济”行为和所谓的“经济学”既害人也害己。
  作者认为,总体来看,经济学家没有帮助社会走出经济危机,他们的错误建议却可能让事情更糟糕。只有少数人今天在工作中考虑到环境的问题,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学者也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可是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平等就有所抬头。不过作者还是很乐观,认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恶化、不平等加剧这两个问题的存在,而且拥有很多种解决办法,只是需要去将这些办法付诸实践。作者此言不虚。比如,当前很多国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开始互相合作,以期通过早日达到碳中和来解决气候变暖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保护环境、争取平等建议,是有可能从理念变成现实,成为一些国家的政策选项。由此看来,读懂用好经济学生活才会更美好。所以,早点弄明白不懂的经济学应该是对每个人的要求和期待了。